大腸癌【聯合報系健康事業部/綜合整理】 大腸癌近年來成為國人好發癌症的第一名,也因為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而往往被忽略。通常若腹瀉及便秘交替發生、大便帶血或解不乾淨、不明原因體重減輕,或腹脹、腹痛、噁心及嘔吐感等,都應提高警覺。 此外,通常病患若檢查發現具有大腸息肉,應更加小心。這是因為,大部分大腸癌患者,都是先由腸壁產生息肉,再轉變為癌症,因此建議定期做檢查,在大腸息肉轉變成癌症前先予以切除,並定期追蹤檢查以降低罹癌風險。
國健署指出,研究顯示,大腸癌的發生,並非由單一原因造成。大腸癌的致癌因子,包含抽菸、飲酒、不健康飲食、不規律運動、體重過重等。「吃素就不會得大腸癌」的說法,並無實證,且有些民眾以為吃素就是清淡飲食,若在烹調時使用過多的食用油或攝取過多素料,也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。
【聯合報系健康事業部/綜合整理】 大腸癌近年來成為國人好發癌症的第一名,也因為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而往往被忽略。通常若腹瀉及便秘交替發生、大便帶血或解不乾淨、不明原因體重減輕,或腹脹、腹痛、噁心及嘔吐感等,都應提高警覺。 此外,通常病患若檢查發現具有大腸息肉,應更加小心。這是因為,大部分大腸癌患者,都是先由腸壁產生息肉,再轉變為癌症,因此建議定期做檢查,在大腸息肉轉變成癌症前先予以切除,並定期追蹤檢查以降低罹癌風險。
建議民眾,想要遠離大腸癌,可掌握3原則,包含:
第一,多運動,天天量體重,維持健康體位身體質量指數(bmi)為18.5kg/m2至24kg/m2;
第二,維持清淡飲食,盡量以汆燙、水煮,茹素者能減少油量使用與組合式素料的攝取,減少油炸、燒烤等烹調方式;
第三,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,50至74歲,可利用國健署補助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,檢查結果如為陽性,後續還需接受大腸鏡確診,「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」為預防關鍵。
以下內文出自: 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66/2910976